28、红豆圆子(2 / 2)

汴京小面馆 小雀杏 4551 字 5天前

不一会儿进了谢家,她便熟练地开始烤制,方厨子有一搭没一搭与她闲聊,沈渺一面懒懒地给窑炉扇风,一面瞥了眼与湘姐儿在一块儿坐在门槛上看蚂蚁搬家的砚书,心不在焉地应和几句。

砚书与湘姐儿两人,此时,手里都拿了个比脸还要巨大的、正经的红豆馅鲷鱼烧。

沈渺这回画的便是鲷鱼形,上辈子做过这玩意儿,画鱼的手艺没落下,便比那“丑蛙烧”做得惟妙惟肖了许多。

每回来谢家时,沈渺怕她肚子饿,都会给湘姐儿准备不同的点心。昨日做的是巨型的桃花红豆饼,砚书正好溜过来玩儿,见了羡慕不已,湘姐儿还很大方,费了半天的劲给他掰了一半。

砚书虽淘气,但却知晓礼尚往来。得了湘姐儿的红豆饼,他立刻跑回院子里,抓了一大把新鲜的樱桃果来与湘姐儿分吃,还解释道:“这是我们九哥儿院子里的樱桃树结的!九哥儿常说,樱桃是百果第一枝,是果中珍品呢!你吃过了没?”

湘姐儿当然没吃过,老老实实摇头。

于是昨个要回去时,砚书又气喘吁吁跑来,拎了一篮子樱桃果送给沈渺:“九哥儿说了,让沈娘子带些回去吃,否则挂在枝头,也是白白便宜了那些雀儿。”

这话定是假话,宋朝的樱桃树不好种,结的果子很是珍贵。

沈渺知晓,樱桃这东西自汉朝起便是皇宫贡品。官家的大内里便种着好些樱桃树,听闻每年暮春收获的第一批樱桃都要先送到皇陵宗庙,祭祀宗庙后,才会配以金盘、金箸、银匙等器物,用于赏赐给王子或重臣。

平民百姓家若是有樱桃,更是舍不得吃,只会摘来卖给权贵,以此糊口。

沈渺趁机问道:“你们家九哥儿在家呢?"

砚书撇着嘴,带着些抱怨的口吻说:“在,也不在呢!这两日郎君总唤他过去会客,还使唤他冒着雨出去会文,说是什么春雨贵如油,那金明池畔雨中杨柳极有意境,值得众人赋诗一首.....真是吃饱了撑的,把我们九哥儿累得够呛。”

“你不跟着去呀?”

“九哥儿不让我去,说是雨大,叫我在家里呆着。”砚书喜滋滋,他巴不得不去呢,挤眉弄眼道,“我不识字,陪九哥儿读书习字的苦差事都归秋毫。”

沈渺好笑:“那什么活计归你?”

砚书挺起胸膛,骄傲地道:“沈娘子不知,我幼时有一年,北边正闹兵祸又有雪灾,家里进了灾便散了。虽然我不记得了,但大娘子替我打听过家世,说是人牙子说的,我两三岁时便跟着家人一路从兖州走到燕州,但燕州也没吃的,后来我爹娘

便饿死了,叔父养不活我,也将我卖了换两袋粮食。之后,我便跟人牙子一路光脚来汴京......再后来,我便被九哥儿买了,从此大娘子便让我专跟九哥儿出门游学。说是我胆大!还跟九哥儿一样命硬!还不怕吃苦!”

沈渺听得这心都酸涩了起来,不由抬手轻轻揉了揉他脑袋。

什么命硬啊,那么小的孩子能不饿死,定然是他那饿死的爹娘将仅有的粮食都紧着他了。这位谢家那大娘子这样对砚书诉说身世,想来也是个很温柔的人......真怨不得那谢九哥儿也养出了一副这样的性子。

“不过,幸好叔父将我卖了,否则我怎能到九哥儿身边来呢?”砚书却一点儿也不难过,他满足地晃了晃自个的腿,“当初我被装在麦粉袋子里,被人牙子拖在地上如牲畜般沿路叫卖,是九哥儿在街市上见到了我,便让大娘子买下我的。否则谢家

自有蓄奴,是不到外头买人的。”"

沈渺点点头,心想,这谢九哥儿虽然年纪小,但真是个心善的人。不说砚书,便是她这个进来做点心的厨娘也一直客客气气地受了善待。

或许不仅是谢九哥儿,而是谢家家风如此。

这两日在谢家,她很明显发现了芦棚的变化??头一日天晴时,芦棚只有棚顶,但后来下雨后,芦棚四周便围上了油布,之后又添上了炭盆,还有昼夜供给加了姜丝与饴糖的茶水。

沈渺的红豆排包只是供给和尚们斋饭的一部分,他们每日都有三菜一汤。方厨子虽不做素点,但这三日领着厨役们忙到天黑,也是给和尚们做斋饭。

那些和尚们念了三日经下来,莫说消瘦,甚至还胖了些。

“砚书,你瞧,我阿兄又在用炉灰写字了。”正说话呢,湘姐儿忽然凑过去跟砚书咬耳朵,小手悄悄地往济哥儿那指去,“我阿兄读书可厉害了,他还很会算钱呢!”

砚书啃了一大口的鲷鱼烧,转而对湘姐儿点点头:“你阿兄好生勤勉,日后定有出息。”

“是啊,阿姊说了,下月国子学有招童子生的夏考,要让阿兄去试试呢。”相姐儿也啃了一口,“所以阿兄如今一得空便会读书。”

砚书歪着头想了想,也不知想到了什么,便将还没吃完的鲷鱼烧重新包好:“你等等我,我去去就来。”

他将绸鱼烧小心地藏在湘姐儿背后的菜筐里,起身飞快地跑走了。

沈渺被他突如其来的动作一惊:“暖,砚书要去哪儿?”

湘姐儿也是一脸茫然地摇摇头。

她今儿穿了沈渺给她新做的另一套新衣,桃粉色的对襟短衫,下头系同色的六幅裙,沈渺还尝试着在袖口和裙摆绣了几颗小樱桃。为了衬这身衣裳,沈渺还给她梳了个十分讨喜可爱的小爱心双丸子头,还用红绳编了两个垂下来的小球,那小球

便能随着她走走跳跳在耳边晃动。

沈渺被她歪了歪小脑袋的模样萌了一下,起身时捏了捏她胖嘟嘟的脸蛋,才又回去看炉子。

心想,希望砚书一会儿还会回来,她下午费了好大劲做了一盒点心,还要托他带给谢祁的。

今儿这一百五十个红豆排包烤好,她或许便不会再来谢家了,这样的高门大院,世代蓄奴,甚至还有家传的食谱,一般甚少会向外买吃食的。所以当时沈渺头一回来,方厨子对她才如此愤愤不平。

但谢九哥儿这两日的好意,她必须要谢他。

她下午花了不少精力做的,其实是一盒蛋黄酥。

为什么选蛋黄酥呢......说起来也不过几个字的缘由:好吃、好看、新鲜。

蛋黄酥的精髓在于油酥,油酥做得好,吃起来才能层层叠叠、酥皮一碰就掉,她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做油酥的,另外还要做出油皮面来。

咸蛋黄则是提前跟李婶娘买的。李婶娘这人虽有些小心眼,嘴也碎,但不仅鸡鸭养得好,这腌的咸鸭蛋也还挺好的。沈渺挑咸鸭蛋很有一套:咸鸭蛋一定要挑外头有一层白霜的,用手擦拭不很光滑,但外壳要干净、圆润。质量差的咸鸭蛋外壳

灰暗,还有黑斑,若是有缝隙,那便更不新鲜了。

她蹲在李婶娘家腌鸭蛋的缸里,撅着屁股挑了好久,挑得脚都麻了,还要忍受李婶娘旁敲侧击地问:“大姐儿,你究竟是怎么与那等贵人相识的?”

谢家连着两日来杨柳东巷接她去烤馒头,这样的骏马高车实在令人侧目,因此都在巷子里各家传遍了。

传来传去,总归是没什么好话。人性果然多变,先前她刚回来时,众人对她的怜悯似乎在此刻都化作了嫉妒,因此说她“又”攀上高枝儿的有,说她走了狗屎运的也有,还有人说她要二嫁了,当初便是谢家一个姓郑的管事,来寻她的。

沈渺开始也解释了两回,但谣言却愈演愈烈,便干脆不理会了。多说多错,你愈发解释得勤快,说闲话的人见你在乎,反倒更起劲。

那郑内知的孙儿都快满月了,竟也能成为他们说嘴的对象,可真是滑而大稽。

总之,她精心挑出来的咸鸭蛋很不错,这咸蛋黄咬开后香得出油、吃进嘴里沙沙的,用来做蛋黄酥最好了。

她飞快地把油皮面搓条,切剂子,然后把剂子搓成圆。油酥也分成剂子,搓成圆。

最后,把面皮压成圆饼,包好油酥,收好口,将圆剂子擀成鸭舌状再卷起,重复擀了几遍后便放在一旁备用。

之后将红豆碾碎,直捣成泥,加入蜜揉在一起,将五颗咸蛋黄都取出来,放在炉子上烘烤干燥再打碎,再将包好的剂子压成圆饼擀开,每个蛋黄酥都是半个碎蛋黄裹上一层豆沙再包进剂子里,最后都紧实地收好口子,搓得胖圆,再将蛋液刷上

两层,撒好芝麻,便带来谢家的大烤炉里一并烤了。

后世的蛋黄酥里大多还有麻薯和肉松,层次更加丰富,但沈渺没时间做肉松了,便只先做简易版的。但这样也挺好吃的,出炉后的蛋黄酥颗颗饱满金润,皮酥馅软,顶上一撮黑芝麻将这小点心点缀得更加好看。

沈渺闻着香味感觉不错,虽然少了黄油的奶香,但酥皮烤得刚刚好。

一趟便做了不少,出了炉,她先分给方厨子、济哥儿、湘姐儿都尝了尝,试试味道。她自己也吃了一个,一口蛋黄一口酥,还有豆沙的细微颗粒感,棉而不干,层次细腻。

比她预想中还要好,本来她还担心这种老式窑炉掌握不好火候,烤不出蛋黄酥的那种松软可口,但现在证明,她成功了!

而且看方厨子微微仰着下巴,那享受得眯起眼的表情,还砸吧嘴的回味无穷,她更加确信自己这蛋黄酥成功了。

在物资如此丰富的现代社会,蛋黄酥也能凭借它丰富的馅料、好看的外貌,成为了众多酥皮点心里的C位,经久不衰。

自然有蛋黄酥作为点心的优势所在。

尤其,谢家富裕,其他太贵的礼物她回不起,思来想去,浑身上下似乎仅有这一身厨艺值钱了。

何况,至少在大宋,没人吃过蛋黄酥,也没人会做。

谢九哥儿应当也会觉着新奇吧。

炉火摇曳,火光映红了沈渺的脸,她坐在小板凳上,用手背支着下颌,兀自思量着:砚书若是不回来,那蛋黄酥该怎么送出去呢?方厨子说了,他进不去内院,得托人转递进去......那便显得有些声势太大了,她又不愿闹得太惹人注目。

苦恼时,身后却忽然传来一道清凌凌如山涧溪流的声音。

“沈娘子,今日安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