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5、腊八表白(1 / 2)

汴京小面馆 小雀杏 4727 字 5天前

转眼进了腊月,汴河封冻,南来北往的漕运彻底停了,据说京东路附近的北边州府雪埋到了膝盖,衙门已率先封印了。

运河口岸忙碌了一整年的船夫、水手,沿岸码头上下数千漕运官吏,也终于能回家过年了。

昨日,南边运来汴京城最后一船蔬菜瓜果。

这最后一艘漕船运道不好,刚启程不久便遇上暴雪天,原本便耽搁在路上过不来。后来雪停了,好不容易开到陈桥镇,距离汴京不过二十里了,河冰却越结越厚,单靠船力已无法向前。

于是又募了数百纤夫、厢军与百姓一路冒雪凿冰,这船才能一寸一挪地开到汴京。结果船头还未进水门,后面的河又冻上了,进退两难。

凿了后头,前头冻了,忙活了几日,船还在那儿,如今已成冰雕。

后来官家下旨:且放着吧,命漕运转运使清空漕粮后,将漕船就地安放,给水门边的棚户贫民暂且容身以过寒冬,明年开春后,再行返程。

那船上卸粮时河边围得人山人海:一筐筐柔软滑嫩的葵菜(冬苋菜)、肥大味美的佛手山药、粉糯的莲藕、鲜嫩的茭白;还有越州(绍兴)和桂州(广西)的橘子、温州的乳柑、泸州(重庆)的橙子、洪州(南昌)的柚子、婺州(金华)的林

檎、泉州的龙眼和李子……………

每卸一筐,便激起人群“哇”一声。

真令人羡慕,南方的冬日仿佛仍处于丰收之季,河水不会封冻,山上仍旧青绿挂果,丰饶得满山遍野、江河小溪里都是食物。

这些蔬菜瓜果刚抬下船便已被炒到了天价,哄抢而尽。人实在太多了,沈渺光凑热闹了,一颗也没买着。

不过若是一颗菜便要花几百文,她也是不会买的。虽说如今日子好过了,但她还是没养成一掷千金的习惯。

自家地里霜冻后的白菘、萝卜、菠菜,也很水灵嘛。再加上冬日里生长缓慢,连叶子都变细的韭菜,这寒冬腊月里,也不算一颗菜都没得吃。

至于水果,九哥儿搬家时,不仅把自家樱桃树移栽过来了,还用马车运来了好些吃的:自家树上结的樱桃、青州的枣和山楂、临潼的石榴、汴京本地的葡萄、张掖的林檎、大名府的李子和杏子…………………

北方冬日也有许多水果,不过人们总是更稀罕那些不常见到的食物,就像后世出门旅游似的:从一个自己住的地方,到别人住?的地方去。

说起九哥儿搬家之事,他搬得极快,那天签完契书,交了钥匙,傍晚便赶在衙门下值前办好了过户。隔日一早,谢家便来了几十个仆人收拾宅子,换瓦片、修门窗、拔杂草,一日便清理干净了。

过两日,院子里青砖都铺好了。

硬装完成之后,便开始一车车往巷子里运东西,连运了两三日,惹得东西巷的人家都过去瞧热闹了,不认得九哥儿的人家都揣测:定是哪家大人物下乡体察民情来了。又或是自省的:咱们杨柳巷是不是有谁家犯大事了?

他们呆呆地看着马车上卸下来一扇十八折的镂雕象牙屏风????屏风架子是用两根象牙雕成,中间是一整块白玉雕画,雕得是一整幅的赤壁之战。所谓翡翠为王的风还未吹到宋朝,大宋仍以白玉为贵。

而这东西,便很随意地摆在了这破烂老宅子的堂屋,让围观之人看得愈发沉默,有人惊得直咽唾沫:光这一扇屏风,只怕都比这宅子值钱。

后来又搬下来五六车的书??九哥儿把他前头的铺子改成了读书藏书之所,原本向街而开的铺门重新砌墙,只留了扇大窗和一扇小门,便于采光和出入。之后他让谢家的仆人打了四面顶天立地的书架,全用来放他的藏书。

一盏灯,一张摇椅,一只小几。

窗外大雪,他便这般轻摇竹椅,坐在书海里读书。

最麻烦的是谢的马,他那只大马快比院墙高了,此时因不得“逾制”,朝廷对庶人屋舍的规格有严格规定。平民百姓家中院墙最多只能造到5尺六寸(177cm),大多数人家的院墙甚至仅有4尺7寸(150cm)。

沈渺之前起房子时围的院墙便是遵守规矩里最高的5尺六寸建的,但她还要了个小聪明,还在围墙上插了碎瓷片,加上碎瓷片高度,估摸有5尺七寸(180cm)。

但谢祁的马,不算耳朵,已高过5尺七寸。

沈渺有一回去给九哥儿送好吃的,远远便见着谢家的围墙顶上有两只枣红色的马耳朵在抖来抖去,怪好笑的。

马儿需要场地活动,劳斯莱马竞比九哥儿更受不得贫苦,栓在院子里没两日便抑郁了,开始不吃不喝,屈腿卧在地上提不起精神来,谢祁只好托家仆将它送回了陈州与其他马兄弟团聚。

听闻这枣红大马一回陈州老宅,住上了大马厩,有一整片草地奔跑??为了养马,豪族之家都会留出二三十亩的旱地不种庄稼,光种苜蓿草。谢家也是如此。从古至今都是这个道理,买马(车)容易,养马(车)难啊!

劳斯莱马很快便好了起来。

随后,谢家大娘子便托九哥儿的舅舅,给九哥儿送了头驴来。驴兄便十分符合无产阶级的气质,在杨柳西巷适应良好,吃嘛嘛香,一天能拉十五斤的驴粪,铲得周大直捏鼻子。

九哥儿在杨柳西巷安顿好不久,沈渺家中“灶王码”上画的天干地支图,再翻过三张,便到小寒了。

小寒是一年里合祀众神的大日子。

街上已在敲锣打鼓准备“腊祭”了。人们终岁劳苦,此时农事已息,会借隆重的祭典游乐一番,也是为了祈福消灾。为此,顾屠苏早起便来敲渺的家门,说是坊正来说了,杨柳东西二巷要凑一条“送瘟船”推到城外去烧,通过送船将瘟神送走,以

驱疫送瘟、祈求来年平安福康。

杨柳两条巷子同属一个“厢坊”,由坊内的百姓共同推举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“坊正”。为了在腊祭中不输其他厢坊,杨柳巷里居住的各户都达成了共识:每家出五百文,造出一个巨大的送瘟船来,以往用竹片做龙骨、船板的多,今年使用杉木,这

才能做得更大,必胜!

再在外头糊上绘制好的彩纸,雕刻好钟馗神像和被叉子叉住的厉鬼,还在船身,头尾上绘制各种彩绘图案,如龙纹、云纹、水纹、花卉等[注]。

船上还会插满各色小旗子,写上为送瘟船捐资的各户人家的名字。

沈渺没填自己的名字,也没写济哥儿的名儿,特意写的“沈记汤饼铺”??腊祭时人山人海、锣鼓喧天,多好的宣传机会啊。

顾婶娘见她这么写,也忙让狗儿代笔,不写顾叔的名字了,也写“顾记酒坊”,到了午后,一家传一家,整条巷子的旗子都变成自家铺子名了。

九哥儿才搬过来,也爽快地出了银钱,沈渺还好奇他会在旗上写什么,他却合上书,理所当然地笑道:“我自然也写沈记。这样沈娘子便有两面旗了,能让人多看见一回。”

沈渺那一刻说不出心里什么感受。

心底微微酥麻。

送瘟船建造之事自会专门委托做这些腊祭器物的老师傅动手,沈渺全不用担心,交了钱,定了旗,便不再管了。

因是合祭,反倒要专心预备自家的祭品,否则太敷衍跌了分,会被人唠叨一整年:腊祭时的祭品十分讲究,要酿腊酒、做腊肉、腌腊八蒜,还会准备新鲜的谷物、豆类,如黍、稷、米、麦等。祭祀时便装在小碗里贴上红纸,象征着对土地神赐

福五谷丰登的感谢。

腊肉、腊八蒜沈渺上个月便做了,腊肉还被麒麟偷吃了好几口呢。腊酒她便不在行了,于是直接跟顾婶娘家买了一坛,以备在腊祭那天奉献给神灵。

腊祭过后,供桌上的各类谷物便要混合烹煮成腊八粥,这倒是延续到后世的一项老俗了:传统的腊八粥食材极为丰富,后世有些人看中八这个数字,做的时候要用八种、豆要用八种、干货也要凑八种。

沈渺......家里有什么放什么。

家家户户熬的腊八粥都会有些不同,但必有不可或缺的两种食材:糯米与红豆。听闻大相国寺和兴国寺每年腊八会办“浴佛节”为贫苦百姓施粥,那些大和尚们便都是这样熬的。

毕竟腊八粥原本是佛粥。

沈渺最后根据家里还多余的食材,也定下了腊八粥的配料:米放上大米、小米、糯米、薏米;豆子放红豆、绿豆;干果加红枣、桂圆、葡萄干、花生、栗子、百合。

这数起来也不少了,又传统又丰富。

她在院子里捣腾这些时,西巷住在九哥儿隔壁的葛神棍端着自己的大碗,直接敲响沈家后院的门来买速食汤饼。

葛神棍也才刚搬来,他原来住在道观里,没尝过渺铺子里的吃食,如今一吃便停不下来了。

尤其是速食汤饼,汴京其他人家都已经吃够了,过了这兴头,他才刚开始。

阿桃给他开门,一见是他,都不用多问,扬声让福兴拿两块速食汤饼来。

“今儿要鸡汤味的,多来些酱底,我爱吃汤浓的。”他一面嘱咐一面背着手瞅了眼渺泡在大盆里的豆子,还点了点头,还评价道:“这方子恰好,配得很平和,糯米固肾,薏米祛湿,这两样米偏寒,但正好能中和大枣,桂圆的热补,恰到好处嘛!

沈娘子还学过医理?"

道医不分家,葛神棍分析得头头是道。

沈渺笑道:“没学过,家里剩啥用啥。”

“你这话...又略微有些不讲究了。”葛神棍哭笑不得地摇摇头,取了汤饼回去了。

被评为不讲究的配方,熬出来却不赖。

找出干净的陶锅来,五谷杂粮稀里糊涂全倒进去熬,只要开始熬了,手便不能停下了,要不住地用那种长柄的大勺搅动,防粘锅底。

越搅粥越浓,越浓越难揽。

这做腊八粥,也是体力活儿。

幸好沈渺力气不小,搅动着各色五谷在锅里翻滚,煮到红豆沙、浓稠软糯,再加些糖,便能出锅了。粥的甜香弥散开,巷子里家家都在熬,因此这浓郁的香气飘散出去,已分不清你我。

让唐二去西巷把九哥儿几人都请来一起喝粥,沈渺又趁空进了灶房,贴街上买来的“灶君”像。

此时家家户户的灶间,都会贴一张“灶君”神像,腊祭前要买粘牙的“场”供奉灶君,顾婶娘道:“让灶君吃了饭,把嘴黏实了,回了天庭,他张不开嘴,便没法跟玉帝说坏话了,往后一年便会顺顺利利。”

沈渺买了不少饧,湘姐儿嘴里含了一块,很认真地问:“那万一灶君原本是要说好话的怎么办?”

这可把顾婶娘难住了。

“何况我们又没做坏事。”湘姐儿大眼睛骨碌碌转,伸手想把那些糖都找到怀里,“所以......还是我替灶君吃了吧!”